海洋生命学院举办“砥砺科研品质 追求远大理想”第十二届“第一作者” 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

发布者:伍玥琪发布时间:2021-12-11浏览次数:183

近日,由海洋生命学院团委主办、海洋生命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砥砺科研品质 追求远大理想”第十二届“第一作者”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在鱼山校区学术厅顺利举办。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学院团委副书记贾希望主持。本次活动共分为“生物材料方向”“生态学方向”和“遗传学方向”三个专场。

 生物材料方向专场

 在生物材料方向专场,导师刘雅、池哲作为点评专家参与分享交流。2019级博士研究生秦迪、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壮壮带来分享展示。

 秦迪着重介绍了现阶段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以科研经验作为切入点,为与会同学深入讲解了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实验笔记记录方法以及科研生活时间管理方式。

 王壮壮讲述了自己当前所进行的文献阅读整理、实验等科研实务。他表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于实验,学院研究生们应该做到勤动手,抓细节,耐心研读文献,注重问题导向,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及时排解焦虑情绪。

 刘雅在点评分享中为大家介绍了从本科到研究生过渡的科学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她强调,研究生新生们首先要学会做“科研的主人”,建立在科研过程中的自信心,在科研实践中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发展动态,形成保持定期阅读文献并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至关重要。

 池哲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同大家强调要注重基础科学,将其应用在新的实验上,让实验有新的突破。同时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类健康,关注地球健康,这是研究人员永恒的主题。

 生态学方向专场

 在生态学方向专场,导师刘晓收、田华作为点评专家参与分享交流,2019级硕士研究生梁婷、张妍带来分享展示。

 梁婷从自身科研经验出发,为大家讲述落实“实验前做好准备、实验时放平心态、实验后做好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她强调,科研最重要的是心态,成功不是常态,失败才是,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个人状态,不惧怕失败,而是在多次失败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来。

 张妍从“敬、静、净、镜、竞”五个角度出发,和与会同学分享了科研文章投稿时间线的重要性。她表示,投稿要先高后低,认真研读、思考并回复审稿人的意见,这是体现认真科研态度的良好方法。

 刘晓收重点表达了对研究生新生群体的鼓励。他强调,研究生新生们要在科研上怀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品质,建立在科研领域良好的人际关系,胸怀感恩之心。在进行实验之余,还要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做到“会科研、会学习、会工作”,立志成长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

 田华根据自己多年科研指导经验,建议研究生新生要具有广泛的文献阅读量,并学会关注师兄师姐们的毕业论文成果,更多参与到广泛的科研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切实锻炼自己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为自己铺就更为广阔的科研之路。

 遗传学方向专场

 在遗传学方向专场,导师李语丽作为点评专家参与分享交流,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福云、朱璇带来分享展示。

 刘福云从论文课题的角度指出,课题的选择不应“操之过急”,要留给自己合理且充分的了解、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无论是在实验或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做到“多听、多看、多问”,同时能够高效执行,节约时间。

 朱璇分享了自己成为研究生以来个人的心态变化,同时为大家讲解了关于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的个人观点。她表示,有幸走上科研之路是人一生中宝贵的成长机会,既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更有对个人品质的不断磨练。

 李语丽在点评分享中强调,“科研小白”瓶颈突破十分关键,要学会将瓶颈视作机遇,认识到实验失败是常态,但绝不能被失败吓倒,要学会调节个人情绪,笃心努力定会成功,在研究生的生涯中,不断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沉淀优秀精神品质,成长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李语丽在点评分享中强调,“科研小白”瓶颈突破十分关键,要学会将瓶颈视作机遇,认识到实验失败是常态,但绝不能被失败吓倒,要学会调节个人情绪,笃心努力定会成功,在研究生的生涯中,不断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沉淀优秀精神品质,成长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活动圆满结束,那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科研小白”的三大难关和解决方案的总结Tips!

 “科研小白”第一大难关:文献关;

 解决方案:从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入手,尽快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基础实验方法,然后再慢慢延伸到阅读更有深度的文献。同时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科研需求对需要精读和泛读的文献进行分类,同时做到文献阅读的“温故而知新”;

 “科研小白”第二大难关:“失败”关;

 解决方案:要深刻认识到实验不可能每次成功,失败才是实验中的常态,养成进行实验记录的良好科研习惯,学会从失败中总结出成功的原因,同时要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能够发现细节中的“魔鬼”,快速做到查漏补缺。

 “科研小白”第三大难关:创新关;  

 解决方案:首先,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对于科研创新是十分关键的要素;同时,常言“生化不分家”,扎实的化学基础,能让我们在实验细节中小有创新,科研质量“更上一层楼”;多交流、多思考更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条件,拒绝“闭门造车”,往往会成为“创新之始”。


 通讯员:张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