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命学院坐落于青岛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园——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内古朴的建筑、伫立的雕像以及枝繁叶茂、攀岩向上的常青藤,见证了海洋生命学科的发展壮大。

一、历史悠久

学院始建于1930年6月,时任校长杨振声倡设“海边生物学”,由此学院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海洋生物学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海洋生物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学科底蕴,是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特色最突出的学科之一。林绍文、童第周、曾呈奎和方宗熙等著名学者曾先后担任过系主任,一批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如曾省、刘咸、朱树屏、张玺、高哲生、张致一、李嘉泳、郑柏林、王祖农、薛廷耀、邹源琳、李冠国等名师先后在本院执教,为学科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81年,海洋生物系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海洋生物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海洋生物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跨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院生物学科被批准为生物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设了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我院生态学科被批准为生态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2年,增设了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九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与辉煌而艰苦的创业,学院无论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建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

二、名师璀璨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科学馆建成启用,一时名师荟萃。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藻类学家曾呈奎、比较解剖生物学家刘咸、无脊椎动物学家张玺、无脊椎动物学家林绍文等纷纷来此讲学论道。方宗熙、高哲生、李嘉泳、郑柏林、李冠国、薛廷耀、邹源琳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此传道授业、奖掖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教师王筱庆、黄世玫、李永祺、王秋、童裳亮、廖承义、李荣光、张志南、戴继勋、徐怀恕、陈宽智、钱树本、张学成等承前启后,学院教学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学院师资团队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99人,包括专任教师163人,其中教授65人(博导67人),副教授81人,讲师17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青年科学奖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8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学校筑峰人才7人、青年英才53人。

三、学科设置齐全

目前,学院拥有海洋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和遗传学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下设海洋生物系、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生态系,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中心,以海洋生物学为特色,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位点覆盖全面的、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00人,硕士研究生472人,博士研究生162人,在站博士后42人,外国留学生39人。

四、教育科研平台卓越

“211工程”和“985工程”,特别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支持下,学院形成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一流的教学支撑体系。学院拥有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 “国家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海洋生物遗传与种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建有“海洋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育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参与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发育与进化、海洋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生物化学与生物材料、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学科方向。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 建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RCE Qingdao)”,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平台。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有国际水准的 “方宗熙-萨斯海洋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五、科研成果丰硕

改革开发以来,海洋生命学院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十年来,主持各级教学研究课题30余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著作近50主持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170余项、其它省部市级科研课题180余项,科研经费不断增加,2018-2019年到校经费超1.5亿元;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在Nature、Nature Genetics、PNAS等国际著名期刊年均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3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20余项。2009年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2012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2013年“环境学与生态学”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同时,也为我校“材料科学”“农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作出重要贡献。

六、国内外合作交流广泛

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洋生命学院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建立了良好而畅通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渠道。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诸多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者互访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十年来,学院共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50余人次,派出留学生150多人,邀请和接受国内外学者来访1000多人次,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课题近20项。

九十年来,学院为海洋生命科学领域培养了众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孝惠、张致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张偲、包振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赵玉琪,我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等,以及大批各行各业精英,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黄良民,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原局长钱宏林,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王清印,日照市委书记张惠,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华绍炳,美国丹纳赫集团牙科产品中国和亚太区总裁邢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面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海洋生命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主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积极融入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朝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